每位茶人心里都有一杯属于春天的茶,每一杯茶汤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。 春的新茶,是有灵性的,经过寒冬带来的低温、风霜、雨露,萌发的新叶通过最鲜爽的滋味来表达自己的积累,最后浸入茶人味蕾,让他们放在心头。 柔软甘甜的茶汤,浓郁丰富的茶香,这只能是春天才有的感觉,太像这春天阳光泼洒、万物复苏,它跟所有美好有关,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样子。 每年春节一过,茶人们便翘首以盼,泡一壶新绿,品一杯甘爽,得几分过瘾。 春茶贵新,有“三前摘翠”的说法。 “三前”就是指社前、明前、雨前。标榜“三前”,意指这茶叶采摘适时,不误佳期,是上品新茶。 社前是指春社前,古时历法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。也就是说,社日在立春后的41-50天间,而从立春到清明相隔60天。因此,“社前”比清明要早,大概在春分之际(3月20日左右),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,这种时节采制的茶叶细嫩珍贵。 唐代的紫笋贡茶,就属社前茶了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说:“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,每岁以清明日贡到,先荐宗庙,然后分赐近臣。”以当时的交通条件看,要赶在清明节以前,把紫笋茶从浙江湖州送到京城长安,要提前一个节气采制,亦即在春分时节了。 明前即清明前,又称“火前”。旧俗清明前一天有“寒食禁火”的习俗,即不可生火,食物只可冷吃。唐释齐己《茶诗》云:“甘传天下口,贵占火前名”,是以采制于“火前”的茶为名贵。 有许多名茶便是以采造于“火前”而显示其高品质。白居易写道:“红纸一封书信后,绿芽十片火前春。”而西湖龙井茶以采于“骑火”来显示其优异品质的,乾隆皇帝曾评价说:“火前嫩,火后老,惟有骑火品最好。” 以诗文惊世的苏轼也对“火前”新茶相当喜爱,在一首词中,他写道:“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。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”诗人寒食三天之后,对冷茶冷食备感难以消受,所以寒食刚过,便急切切地“且将新火试新茶”了。 此时气温普遍较低,发芽数量有限,生长速度较慢,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,物以稀为贵,所以又有“明前茶,贵如金”之说。 明前茶饱满圆润,汤色明亮,口感清新。 雨前即谷雨前,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。由于这时气温高,芽叶生长相对较快,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,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。 茶新,是选茶的一个标准,不过也不是采得越早茶叶品质越好。近年间,由于提前采摘或出于大棚培育,新茶上市日益趋前。 其实提前尝新,亦是好事,惟仅可尝尝而已。欲品好茶,还是要择采制适时的。茶人都深谙此理。宋代斗茶为求色白胜雪,采摘趋早。宋子安在《东溪试茶录》就说:“先芽者,气味俱不佳,惟过惊蛰采者最为第一。民间常以惊蛰为候。”还是民间守素抱朴,讲适时采摘。 明代废除造龙团,提倡全叶散茶后,更加注重适时采摘,“采茶之候,贵在其时”。孙大绶在《茶谱外集》中也说:“采茶,不必太细,细则芽初露而味欠足,不必太青,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。”程用宾说:“问茶之胜,贵知采候。太早其神未全,太迟其精复涣。前谷雨五日间者为上,后谷雨五日间者次之,再五日者再次之,又再五日者又再次之。”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,茶叶品质的优劣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和组成。采摘适时的茶叶茶多酚的含量较高。 不同类型,不同区域茶叶采摘的时间也会有分别。例如碧螺春因取之柔嫩,多在春分时节开采,而西湖龙井在清明前采摘,绿茶大约在清明至谷雨开采。 |